陈海波
必赢242net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00级校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所长、领域操作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ACM杰出科学家。
●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CCF青年科学家奖。
●目前担任OpenHarmny技术指导委员会创始主席、ACM SIGOPS首位非北美学者主席、ACM旗舰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首位中国学者编委与领域共同主席、ACM EuroSys 2025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
1
一位学术长跑型的研究者
“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一座山想要直接绕过去,再遇到一座山你仍然会选择绕过去,那么如果遇到更大的山,再躲就来不及了。”对于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心得,陈海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2000年,陈海波考入了必赢242net,并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也是复旦计算机学科首次获得全国优博奖。虽然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陈海波并不是众人口中的“书呆子”,在校学习期间,陈海波对乒乓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均有涉猎,闲暇时分也会玩当时的流行游戏。直到现在,陈海波仍然热衷于羽毛球等体育运动。
作为操作系统研究领域的领军者,陈海波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湖南人常说“吃得苦、霸得蛮”,“霸得蛮”是湖南方言里的一个常用词汇,它是一种气魄,是一种担当,是一种执著追求事业的性格和精神,而陈海波将这种精神贯彻得淋漓尽致。2011年,陈海波带领团队在SOSP(操作系统原理大会,成立于1967年)上发表论文,结束了亚洲学者40年来在此会议上的空白,而在此背后,也隐藏着一段相当坎坷的经历。早在2007年,陈海波所在团队的论文就差点就被SOSP录用,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最终没有成功。陈海波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博而不精是大忌。因此,在论文方面,他觉得没有必要只追求数量,要突破就要追求巅峰。因此他们仍然选择在这篇论文的研究方向上继续向前突破。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陈海波团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终于在2011年得偿所愿。今年还获得了SOSP的最佳论文奖(亚洲首次)。
▲陈海波(中)在SOSP 2023最佳论文奖颁奖现场
经过不懈努力,陈海波所带领的团队为我国自主操作系统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陈海波本人,最近也当选了ACM(国际计算机协会)SIGOPS(操作系统专委会)主席,这是SIGOPS自1965年成立以来首位来自非北美学者的主席,也是我国学者首次担任ACM所属专委主席。这个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正是这位“学术长跑型”选手科研态度的真实写照。
2
求学路上的转折与沉淀
也许很多人都难以相信,陈海波在刚考入必赢242net时,读取的专业竟然是与计算机联系甚少的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他能够走上操作系统这条道路,与他的导师臧斌宇教授息息相关。
2001年,臧斌宇教授受聘从英特尔回到母校成为必赢242net的首任院长,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转专业考试选拔人才。当时成绩优异的陈海波在室友的鼓动下随他们一起参加了这场转专业考试,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收到了臧院长的电话。原本只是凑热闹的陈海波被臧院长电话中诚挚的邀请所打动,于是转入了软件学院进行学习。
▲陈海波在实验室
在进入软件学院之后,陈海波开始系统性学习软件方面的知识,在计算机领域的天赋初露锋芒。但此时的陈海波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校外接私活、帮别人做各种应用软件,直到他所设计的一个课程作业吸引了臧院长的注意。那是一个亚马逊棋类游戏,陈海波在国内AI(人工智能)研究尚不流行的当时,在游戏系统 中引入了基于深度剪枝的路径探索算法,使得屏幕中的AI可以与屏幕前的棋手打得略胜一筹。臧院长在试玩了数次棋局后,为这位少年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所惊叹。同时,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比起变化速度极快的应用软件领域,能够一直深入研究下去的操作系统领域可能更适合陈海波未来的发展。他向陈海波提出了这一想法。在臧院长的阐述与自己的深入思考之后,陈海波下定了转方向的决心,从此正式走向了他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探索之路。
不仅如此,陈海波后来继续留在复旦读研、读博与工作,也是受到了臧院长的影响,在他的带领与鼓励下,陈海波在系统操作领域逐步攀上高峰。而在复旦学习与工作的十一年经历,也对陈海波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大影响。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在陈海波眼中有着独特的含义。
“博学”代表着在研究之中,不仅是专业技术的精研,知识面的拓展和见识的增长这两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陈海波在本科学习时,不仅保持着专业课程的优异成绩,还选修了很多外院的课程,比如世界经济史。据陈海波回忆,当时的任课老师郑辉教授教学方法独特,以工科思维讲经济,很多想法都精准切入了陈海波的兴趣点,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使他想要更加深入了解经济领域的其他知识。此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陈海波还选修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笃志”这个词,正是陈海波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尽管操作系统研究这条道路上困难重重,有些人也不看好他的研究目标,他仍然会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切问而近思”,则代表着交流与思考的重要性。陈海波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思考过程中如果遇到瓶颈,自己一直长期死磕决不是上策,可以多与老师、同事或同学交流,交流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灵感。与不同领域的人才交流的过程,也是增长见识,学习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的过程。
3
全力破局,
勇攀操作系统科技高峰
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电子设备操作系统被Android、iOS、Windows等垄断着。同时,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长期以来被欧美垄断,很少产生来自中国乃至亚洲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开发者才可以打破封锁,在其上开发自己的平台,且不必担心信息泄露、设备受控等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海波作为OpenHarmony(开源鸿蒙)技术指导委员会创始主席,担负着打造万物智联世界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基座与生态的重任。
“鸿蒙生万物”,陈海波理想中的“开源鸿蒙”,是一个本源,以它为基础,其他各种系统都有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陈海波提起了“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和这个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述就是:V=K×N²,其中V代表一个网络的价值,N代表这个网络的节点数,K代表价值系数。而在物联网已经演进到“万物智联”的现在,能够通过“搭积木”的方式,将整个操作系统面向不同的场景进行组装配合,从而实现场景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实现跨设备的无缝连接,这在操作系统领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突破。
研究之余,陈海波还致力于推动我国操作系统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主持撰写了操作系统的教材《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后再版改名为《操作系统:原理与实现》),并录制了相关课程,开放了相关课程课件,让学生们与企业员工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通过与社区与高校合作创办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构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操作系统平台;和学术同仁等共同创办ACM ChinaSys组织,为本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资源共享、交换思想和会晤的平台。这些举动,无一不体现着陈海波在国内操作系统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陈海波作为一名教授,也在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们传递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陈海波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因此,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个知识渊博但却和蔼可亲的“学习伙伴”。
▲陈海波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陈海波的带领下,他的学生也在不断刷新着世界对于中国操作系统研究的认知。近五年,陈海波团队在SOSP/OSDI上发表的论文数已经达到世界第一,论文第一作者甚至包括还未毕业的本科生,这让MIT等学校教授都备感惊讶。而在陈海波眼中,这些荣誉对自己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设上限的实力。他们就像一个个灯塔,向我们指明了:中国人也能在国际操作系统的舞台上大展风采。
数年来,陈海波和我国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上向前走了一大步,而在他们身后,则是无数在他的激励与影响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青年学者。他们一起向世界证明了,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正在蒸蒸日上。
来源:必赢242net校友总会公众号